卡通給我的印象, 一向都是 "小孩子在看的". 自從小學六年級看完 "太空突擊隊" 之後, 突然覺得後面的卡通很幼稚, 從此就不再看卡通了. (至今我還是把太空突擊隊排在第一名: 太空突擊隊, 就要出發了, 飛行在那無邊的..........)
在大學時, 有一天意外看到一個新的社團名稱--> 動畫社! 而且社長竟然是我們班同學 "小 P"!? 當時完全不懂, 就問小 P 動畫社是在幹嘛的; 沒想到小 P 回答的很直接:< 啊~~, 就是卡通啦, 只是現在都叫做 "動畫" 了!> 當時他們流行宮崎駿的動畫, 卻對我沒有影響; 直到我看了迪士尼卡通 "阿拉丁" 和 "風中奇緣" 後, 發現卡通竟然可以做到音樂劇的層次, 尤其他們的音樂不但旋律優美, 歌詞感人, 台詞裡的每一個字, 甚至還可以對到動畫裡說話者的嘴型! 這深深地震撼了我, 也從此對動畫改了觀點, 把它視為已經平民化的歌劇!
迪士尼的動畫一戰成名, 少不了會有一些紛爭, 於是裡面的藝術家, John Lasseter, 從迪士尼團隊裡跳出來, 成立了皮克斯工作室 (Pixar animation studio), 以藝術家自許, 宣稱 "The art challenges the technology, and the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", 結合了科技與藝術, 讓藝術多元化, 並具有現代化及科技化! 可以說, 是為動畫又創造了一個新的局面.
說到 Pixar, 大家一定都不陌生; 最早是短片 "跳跳燈 (Luxo Jr)", 接著從動畫電影的玩具總動員 (toy story), 怪獸電力公司 (monsters inc), 到瓦力 (Wall E), 超人特攻隊 (The incredibles), 都是他們出品的, 每一部都是在世界各地創下票房紀錄, 膾炙人口的動畫佳片. 當然, 可愛的 Nimo (海底總動員, finding Nimo) 更是如今大家對小丑魚的直接稱呼! 他們沒有用優美的音樂劇方式, 反而以 "強調故事人物的特點", 和 "貼近日常生活的哲理", 創造了皮克斯獨特的風格. 內容不乏說教意味, 但卻以親切溫馨的方式娓娓道來, 讓人可以,也願意輕易接受他的教條, 這是我個人覺得他們很成功的地方.
今年是 Pixar 成立 20 週年. 北美館特地辦了這場展覽, 將 Pixar animation studio 的歷史沿革, 設計理念, 以及創作過程介紹給大家. 雖然門票要 200 元, 可是絕對值得. 尤其是最後的 artscape, 結合了平面動畫, 3 D 動畫和立體電影效果, 以隱喻的手法, 逐一介紹他們歷年來的作品 (玩具總動員, 蟲蟲危機, 汽車總動員, 海底總動員, 怪獸電力公司, 料理鼠王, 瓦力, 超人特攻隊, 天外奇蹟.....), 片長約 5 分鐘, 非常精采!
另外有一個 "幻影箱" (zoetrope), 以每秒 18 格的速度, 讓原本各自靜止的畫面, 連接起來而成了動畫. 旁邊寫了一堆介紹, 講地好像很神奇似的; 可是說穿了, 就是 "視覺暫留" 的效果, 造就了動畫的出現. 我看有些年輕人, 表情驚訝地在一旁討論, 一副第一次看到了似的, 覺得很奇怪=> "視覺暫留" 的觀念, 不是國中時就學過了嗎?
不過, Pixar 的理念還是讓我很感動. 他們不是以 "動畫+科技" 自居, 把自己侷限在賺錢的娛樂事業裡; 而是一開始的企圖心, 就是強調 "科技與藝術的結合". 從他們的進展中 (尤其到瓦力的強調環保概念), 可以看到一項新的藝術已然成型, 使當代動畫和古典作品相較之下, 完全不惶多讓. 如果說, 迪士尼的卡通, 讓動畫跳上了一個新的境界; 那麼皮克斯工作室的卡通, 又突破了此境界的界限, 讓此境界更上一層樓!
看完了展覽, 在旁邊的台北故事館晃一晃, 看到我熟悉的馬櫻丹, 呵呵! 之前聽碧君介紹, 好像還有分不同的種類, 這我就搞不清楚了.
晚上和二姊以及蓁媽去聽一場音樂會--> 雙琴之舞, 雙鋼琴音樂會. 是由我小外甥的鋼琴老師 (陳瑞瑩老師) 和她的老師 (許幼莉老師) 四手聯彈的演奏會. 她們師生關係已經長達 25 年, 如今以陳老師的功力, 雖已可獨霸一方, 但還是尊重師道, 和老師共同演出, 為其伴奏. 全場聽下來, 除了有幾個音彈錯, 情感掌握不夠強烈之外, 可說是相當完美的表演. 師徒的功力和默契都是一流, 真的很精采. 只可惜曲目少了點 (總共只有 5 首+安可曲一首, 全長約只有 80 分鐘), 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憾.......